(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醫療資源中硬件的東西是可以用錢來解決的,但是決定醫療機構水平高低的最重要因素是醫生。如果我們的醫師執照可以像駕照一樣管理的話,醫生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放
  文/龔曉明
  隨著針對醫護人員的暴力行為愈演愈烈,我的不少同行深感痛心和憤懣,一些年輕醫生甚至萌發了離開這個行業的想法,醫學院招生也不像以前那樣熱門了,醫學生甚至需要從別的專業調劑過來。而另一方面,患者到醫院就醫的體驗也很差:排隊掛號難、看病時間短、醫生護士服務態度差,患者怨聲載道,甚至最終演化為暴力事件。
  另一個怪現象是,老百姓看病都要往大城市、大醫院擠,而促使病人集中就診的一個因素,是我們缺乏培訓出標準化醫生的體系。在美國,好的醫生在街邊的診所就可以找到,而我們只能在大城市的大型三甲醫院里去找。因此,病人冒著零下10多度的嚴寒熬夜排隊掛號、排隊手術要等3個月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些現象都說明,醫療行業整個體系出了問題。醫療資源中硬件的東西是可以用錢來解決的,但是決定一個醫療機構水平高低的最重要因素是醫生。如果醫改不能做到對醫生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很多問題最終都無從解決。
  人的因素如何解決?
  一方面是培訓。我從北京協和醫院離職,到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這個新的平臺,就是想要嘗試去建立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健全的醫師培訓體系,用一個好的體系來培養出類似於美國那樣比較“均質的”醫生。合格的醫生“均質化”了,出去開診所才能提供高質量的、水平均一的醫療服務。
  在比較健全的體系內,公立醫院或者教學醫院應該承擔的是教學和研究任務。看看國外的教學醫院怎麼做就知道了:看門診,不是專家自己在看,而是年輕的住院醫師在前面,專家在其背後做的是教學,負責把關,負責把學生教好。做手術,公立醫院里不是每個手術都需要專家親自主刀,專家要做的是“教學手術”,以此帶出合格的年輕醫生。當然,教學醫院並不會因為開展教學而影響對病人的服務質量,因為這裡也對標準化的醫療行為有嚴格要求。在此理念下,公立醫院不僅不會落後,甚至會因為科研和新項目的開展而保持領先。
  人的因素的第二個方面就是要解放醫生,讓醫生不再受職稱、編製所累,讓醫生覺得在公立醫院工作和在私立醫院工作沒有太大的差別。只要私立醫院里也有足夠多的優秀醫生,病人就可以享受到差異化的優質醫療服務。
  在目前國內尚無優秀醫生大規模地到私立醫院去工作的情況下,我認為多點執業是當下推進醫改的一個重要措施。當病人可以在私立的診所找到公立醫院的專家的時候,他們也就沒有必要非擠到公立醫院去搶優質的醫療資源了。
  從去年開始,我作為一個多點執業的實踐者來推進這項制度的落實。但是目前不少公立醫院從自己的利益出發,還是對本院醫生的外流有很強的抵觸。然而,一個政策的出台,不應該以公立醫院的院長們是否開心作為評判標準,醫改中只要是有利於老百姓的事情就應該去做。
  公立醫院的擴張、門診量和手術量的增加,對於提升醫療的整體滿意度而言,並不能起到正面作用。醫政管理部門不應該一味地鼓勵和支持公立醫院的發展,而要對公立和私立醫療機構的發展一視同仁。目前,醫師法規定醫師執照只能在一個地點註冊,醫師在其他醫院的出診必須取得自己原來工作的醫院的許可,還需去當地衛生局備案。這些行政上死板的管理是制約醫生流動的重要因素。
  在美國,一個醫生只要取得了醫師執照,就可以去任何一個州登記備案後執業。如果我們的醫師執照可以像駕照一樣管理的話,醫生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放。政府應該創造一個讓醫生自由執業的環境,行政化管理不必太多考慮“這個地方需不需要一個診所”的問題,因為對於這樣的問題,市場會比你更加聰明。
  過去,私立醫院給老百姓的感覺是騙子多,而一旦將來優秀醫師的流動得到鼓勵,這些現象必然會發生改變。好醫院的標準是以病人的利益為先,而不能為獲得過多的利潤而過度醫療,無論私立公立,這樣的評判標準都是一樣的。醫療服務的價格應該是由市場來調節的。私立醫院不應該走醫保的價格體系,而是應該採用商業醫療保險。病人要想在醫療服務和硬件上享受更高的待遇,就需要為自己購買一份商業醫療保險。
  以教學醫院為基礎的保障型醫院和以市場化為基礎的私立醫院相結合,是未來醫療服務市場的格局。目前的改革方向也是鼓勵民資、企業資本進入醫療服務市場。未來十年將是中國醫療行業發生巨變的十年。無論如何,只有充分解決醫療行業人的問題,充分放開醫生的執業途徑,才能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從而在根本上找到緩解醫患衝突的出路。★
  龔曉明
  (作者系醫學博士、副教授,原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醫師,現在在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工作)  (原標題:對醫生的解放即是保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b20gbthb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